【概况】
广东省中医院影像医学部由大德路总院、大学城医院、二沙医院、芳村医院院、南沙医院、珠海分院及及各4个门诊分部组成,包含放射科、超声科和核医学科三个专业方向。经过几代人、数十年的不懈努力,科室不断发展壮大,2004年获得影像与核医学硕士授予点资格,2010年被批准为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2014年获得中西医结合临床(影像方向)博士授予点资格。目前,广东省中医院大影像科已发展成为集医、教、研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影像中心,是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医师分会影像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影像专业委员会及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委员会的主委单位,同时也是中国针灸学会影像专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挂靠单位。
2010年,科室勇于创新,打破传统,在全国率先实行大影像科管理模式,将五家分院影像科统一管理,实现人财物的合理配置,划分为神经五官系统、心胸大血管系统、腹部(消化、泌尿生殖)、乳腺及运动创伤等专业组,从不同的领域开展科学研究,逐渐形成了以腹部影像诊断、神经系统影像诊断、骨关节影像诊断、胸部及乳腺疾病影像诊断多分支科研体系,被全国医院协会授予“首批设备管理先进单位”,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近年来,科室获国家、省部级及厅局级课题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部级课题3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2部。
【人才梯队】
影像医学部总人数240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40余人,拥有一大批博士和硕士学历人员,占全科95%以上,成为影像科的骨干力量。科室有博士研究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8人。本学科学科带头人刘波教授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医师分会影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影像专业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管理学会影像分会副主任委员以及广东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科室特色】
目前整个学科拥有全球最先进的各类现代大型影像设备,固定总资产过亿,包括MR扫描仪九台,其中5台为3.0T MR;PET-MR及PET-CT各一台,多层螺旋CT十二台,包括双层探测器光谱CT1台,640排CT3台,双源CT1台,DR20台、骨密度仪2台、乳腺钼靶5台;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38台,ACUSON S2000 ABVS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仪1台,科室硬件平台实力居全国中医院之首。开展了一系列国内先进的影像技术检查项目,包括螺旋CT的脑灌注成像、心脏冠状动脉成像、气道和消化道内窥镜成像,以及高场MR的脑弥散和灌注成像、脑功能成像、代谢波谱分析、心脏功能评价等;核医学室开展全身骨显像、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治疗,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体腔内治疗(胸腔、腹腔、关节腔等),骨转移治疗等。超声提供心脏到腹部、血管、妇科、男科及浅表小器官、经食道超声、超声介入等多项彩超检查和治疗,可最大程度地满足病人和临床、以及科研需求,为临床提供快速、准确的检查结果。建立起全国中医院第一家多院联网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PACS),实现各分院之间图像信息采集、存储、传输功能,实现资源共享。
科室合理配置人员,有计划、有目标的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实行三级医师培训制度,保证人才队伍的梯队建设;建立全国第一家以多间分院为一体的大专科运作平台;多间分院执行大专科制定的统一的技术操作SOP、统一的医疗质控标准、统一的报告规范标准;本专科管理模式得到全国影像同仁的高度认可,并已在多家医院推广,于2013年获中国医院协会颁发的“中国首届影像设备管理先进单位”,人民日报专题报道我大科管理模式和利用影像研究中医,获得业绩高度认可。
【科研成果】
科室针对医院优势病种成立脑病研究团队,属广东省第一家、全国最早一批开展静息态脑功能研究团队、重点研究偏头痛、帕金森病及针刺机理的研究,中医特色鲜明,中西医优势明显。脑病团队还与美国麻省总院、北京师范大学建立合作,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针灸机制脑功能原创研究论文40余篇(SCI最高影响因子达 7.015),其中针灸穴位特异性论文获“中国精品科技顶尖学术论文领跑5000”,科技日报头版报道我科针灸论文《腹针治疗抑郁作用机制》。
在学术专著方面,学科学术带头人刘波教授主编出版《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新进展》、副主编《针灸影像学》等中西医结合系列专著。刘波教授同时还是国内唯一一个中西医结合影像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中文核心期刊)的副总主编。经过多年潜心钻研,针灸机制脑功能研究荣获了“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