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2日,《2023年度中医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评价研究报告》在北京发布。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皮肤病学、中医乳腺病学、中医急诊学、中医疫病学位列排行榜第一,中医心病学(中医心血管病)、中医肺病学、中医肾病学、中医内分泌病学、中医脑病学、中医肿瘤病学、中医老年病学、中医痹病学(中医风湿病)、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科学、针灸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男科学、中医护理学、中医周围血管病学、中医康复学、中医推拿学等学科(专科)入选十强。
中医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评价是中华中医药学会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共同开展的创新项目,旨在建立健全中医药学术影响力评价长效机制,客观了解各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相关学科(专科)学术发展现状,以评价促发展,充分发挥临床科研在中医医院建设中的导向作用,助力提升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健康中国建设。自2021年开始,该研究结果每年发布,受到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
广东省中医院乳腺病专科医院
广东省中医院乳腺病专科医院,是广东省中医院首批“院中院”建设项目,是全国首家中医系统乳腺病专科医院,开创了中医乳腺病专科发展的新模式,对中医乳腺病专科建设、学科发展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传承创新,成果斐然。广东省中医院乳腺病专科医院前身是广东省中医院乳腺科,成立于1997年,是广东省成立最早的乳腺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十三五”重点专科强化建设专科,中医药强省建设专项中医临床重点专科项目和国家中医药优势特色教育培训基地,是全国中医系统规模最大的乳腺病科。在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发布的《中医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评价研究报告》中,连续3年蝉联“全国中医乳腺病学科”榜首。
中西结合,内外兼施。乳腺病专科医院现拥有病床121张,开设4个病区、6个门诊中心。各分院均配备全套先进诊疗设备,年门诊服务量逾20万人次,住院服务量逾1万人次,年手术5000余台,其中乳腺癌手术近1000台,居全省前列,位列全国中医乳腺专科首位。
乳腺病专科医院始终坚持“中医站前沿,西医过得硬”的发展路线,下设乳腺癌筛查团队、乳腺肿瘤综合治疗团队、乳腺肿瘤整形修复团队、乳腺炎症团队、男乳与乳腺腔镜团队、乳腺病理团队、影像团队、放疗团队、名医工作室、中医药防治乳腺病研究团队、中医乳腺病转化研究团队以及乳腺癌患者健康自我管理团队,已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显著的乳腺病中西医结合综合防治体系,中西医诊治手段丰富,强调中西融合、内外兼施、养护并重,极大地提高了乳腺疾病的治疗效果。
继往开来,人才辈出。广东省中医院乳腺病专科医院学术带头人林毅教授是中医乳腺病领域唯一的国医大师;专科医院院长、学科带头人陈前军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乳腺病分会主任委员;专科医院副院长王志宇教授是全国首批“青年岐黄学者”。已建立起国家级人才梯队,并建成了专科医院“老-中-青”三级人才队伍,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集“临床-科研-教学”一体化的中西医结合乳腺病团队。
皮肤科
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始建于1976年,是全省最早设立的中医皮肤科之一。1996年皮肤科入选广东省“五个一”科教兴医工程重点专科,1998年皮肤科成为广东省中医皮肤病重点专科。2001年皮肤科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中医皮肤科重点学科建设单位。2011年皮肤科进入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并获得了特应性皮炎、足癣两个全国牵头的重点研究病种。2018年入选国家区域中医(皮肤病)诊疗中心,2019年6月成为 “第一批广东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医皮肤)”。
专科年收治病人2000余人次,年门诊服务患者量达35余万人次。拥有国医大师1人,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师承导师3人,“岐黄学者”2人,广东省名中医4人,广东省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2人,广东省 “千百十”工程国家级人才1人。是全国首批中医外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及国内最早招收中医皮肤科博士后流动站。
专科开设了特应性皮炎与过敏性皮肤病、红斑狼疮、银屑病、皮肤癣病、毛发、性病、大疱及自身免疫皮肤病、痤疮与损美性皮肤病、皮肤外科与皮肤肿瘤、中医美容等10个专科专病门诊。现有中医膏、丹、丸、散、酊、洗液等专科制剂30多种,开展皮肤划痕疗法、截根疗法等独具特色的专科疗法10余种,使用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皮肤病尤其急危重疑难皮肤病疗效良好。
专科以自身免疫和免疫相关性皮肤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银屑病)、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特应性皮炎)、感染性皮肤病(皮肤真菌病、性病)、皮肤附属器疾病(痤疮、脱发病)作为学术发展主攻方向。学科科研成效显著,临床转化能力强,近5年主持课题79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7项,省部级课题14项,累计经费5335.6万元;近5年发表论文213篇,其中SCI论文67篇,出版专著23部,其中教材3部;制定病种诊疗规范5个,制定病种临床路径3个,获发明专利授权和软件著作权共16项,申请国际PCT专利1项;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奖项共23项,获新药临床批件1项,开展新药研发并转让3项,转让总金额2850万元。
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是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皮肤科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免疫学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所在单位。专科为国家区域中医(皮肤病)诊疗中心以及 广东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医皮肤),先后牵头并组建了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疾病临床研究合作联盟及岭南皮肤病医疗联盟牵头单位,联盟单位共165家。
专科与省内外6家医院建立对口协作关系。目前与澳大利亚、荷兰、瑞典等多个国家的研究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开展一系列的科技合作,同时,还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荷兰乌特勒支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及博士后。
急诊科
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成立于1986年,是全国中医医院最早成立的急诊科之一,1995年成为全国第一批中医急症中心,2007年被确定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基地,2016年成为全国唯一验收达优秀的中医急诊学重点学科,2023年入选国家中医院管理局中医药高水平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先后通过国家胸痛中心、高级卒中中心认证。是融合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留观病房、EICU四位一体的急诊大专科。中医急诊学科是全国中医急诊的龙头学科,在学术带头人全国名中医张忠德教授带领下,以病人为中心、以临床为导向持续推进学科建设,在医、研、学、产等方面取得全面发展。
生命至上,发挥中医药优势为民服务。开展20余种中医特色技术治疗急危重症,年急诊服务量超60万人次,抢救患者超20万人次,居全国三甲医院前列。2023年在广州市“120”考评中荣获第一名。
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率先提出“扶正”与“解毒”双驱并用理论,研发“扶正解毒颗粒”被纳入国家方案;开创国内中医“针药”参与心肺复苏先河。近5年承担国家级等课题86项,其中国家级课题6项,省部级课题17项,科研经费超4500万元,实现成果转化1亿元。发表文254篇,其中SCI论文40余篇,中文核心26篇,主编出版教材/专著17部。牵头制定专科主攻病种相关的中医诊疗指南、方案、专家共识等标准规范8项。
情系家国,主动服务国家健康战略。向全球分享中国抗疫经验,精准分层救治方案被纳入多国诊疗方案;创办全国首个“中西医结合自救互救科普平台”,近5年开展社会急救培训250多次,培训超5万人;建设“社会急救大平台”相关提案连续3年获评广东省政协优秀提案。
薪火相传,助力全国中医急诊学科发展。创办“全国中医急诊论坛”辐射全国同行,举办全国中医青年医师急救技能竞赛,促进中医急诊学科发展和青年人才成长;成立岭南中医急诊医疗联盟,助力省内外72家中医院急诊科高质量发展。
德才并举,打造中西急症师资人才高地。创新“思维引导”混合式实践教学,提出“开始正确”“重病推定原则”等急诊临床思维教学新理念。教学团队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西医急症学》获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团队骨干获省级教学成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
中医疫病学
中医药在重大新发传染病防治中具有独特优势,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疫病学在中医药救治理论、模式机制、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创新重大呼吸道传染病“扶正解毒”救治理论,研发“扶正解毒颗粒”“健儿解毒颗粒”,并实现成果转化。创新性提出“扶正”与“解毒”双驱并用的治疗新理论,形成“祛邪不忘扶正”“重视顾护脾胃”“益气养阴法贯穿始终”“早期扶正、全程扶正”等辨治原则;在此理论指导下,研发扶正解毒颗粒、健儿解毒颗粒,丰富重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选方用药,实现成果转化。
多学科协作实施高水平临床研究,促进中医药疗效获得国际认可。针对流感、新冠等重大呼吸道传染病防治,在行业内积极推动设计严谨的临床研究,推动国家和地方中医药诊疗方案及行业标准的形成及持续更新。如:率先启动中医药治疗新冠病毒感染重症,发表首篇临床研究论文;开展首个针对高危因素患者采用RCT设计的中药临床研究,在有效性评价的同时提供了最客观的安全性数据,为扶正解毒颗粒的新药申请提供了最重要的证据。全程参与世界卫生组织考察新冠病毒感染的临床、科研、循证评价工作,主导完成了三份考察报告,从临床场景、科研攻关、循证评价三方面提供了扎实的数据,WHO专家组最终得出结论“中医药治疗轻型、普通型安全有效,建议WHO成员国采用整合医学抗疫模式”,对助推“中国方案”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推动临床科研一体化平台建设,利用数字化手段提高应急科研效率。针对新发传染病应急科研攻关需求,组织制定《中医药临床科研应急攻关工作指引》,提供了36个实用工具包,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于2022年5月正式发布。针对信息化需求,协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建设《国家中医药应急数据采集平台》,研发面向不同层面的数据采集系统,为全国16省42市提供应急数据采集服务。实现了结构化数据安全高效自动传输,形成超10000例案例研究库,显著提升应急场景下的信息化水平,相关数据整合支撑政府科技决策。
强化基础研究,创新重大新发传染病预测预警及中医药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创新尿蛋白组研究技术,将其应用于COVID-19等传染性疾病及重症患者预测预警,发现CD14, RBP4, SPON2, GMFG,等可用于重症预测发生,揭示了巨噬细胞诱导的炎症反应和血栓溶解在病情恶化中的关键作用。应用免疫组库技术,发现应用中医药调理、呼吸训练、适宜的体育锻炼等方法进行早期康复,可显著改善感染后机体免疫功能,加快机体康复。
实践并示范重大新发传染病、危重症的中西医交叉融合创新模型,尤其在香港产生持续影响。以人才为突破口,牵头成立首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揭榜挂帅”中医疫病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以中西医人才团队交叉结合促进文化、技术等全面融合,提升团队整体研究能力。在2022年香港新冠疫情期间,率先突破(香港)医疗体系限制,全面推进中西医高效融合,实现中医援港抗疫“六大”突破,并进一步促进内地与香港医院管理局合作。2022年11月,作为项目牵头单位负责人与香港医院管理局签署《中医访问学者计划》合作协议,目前已有9人次在香港公立医院开展交流指导,为住院患者提供中西医协作服务,探索中西医协作服务发展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