讣 告
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中医肿瘤、呼吸病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秀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肿瘤科学术带头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刘伟胜同志,因病于2024年10月3日逝世,享年87岁。
刘伟胜同志是广东兴宁人,曾任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导师,中国中医药学会肿瘤学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传统医学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肺系病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伟胜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024年10月9日(星期三)上午10时在广州殡仪馆星河厅(31号厅)举行。
广东省中医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2024年10月5日
融汇中西医之精髓 开创肿瘤治疗新篇
刘伟胜一生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从呼吸疾病的深入研究,到急诊救治的前沿探索,再到肿瘤治疗的创新突破,坚持将传统医学智慧与现代医学精髓巧妙融合,书写了岭南大医的现代篇章。
立志岐黄,融合中西
1937年,刘伟胜出生于广东兴宁。父亲是知识分子,家里存放了不少中医古籍,刘伟胜小时候时常去翻看。“可能是这种无意识的习惯,让我逐渐对中医产生了兴趣”,刘伟胜回忆起从医初衷说道。1957年,刘伟胜顺利考上广州中医学院(现广州中医药大学)。
1963年,刘伟胜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湖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968年,他回到广州医学院呼吸疾病研究所工作。在进行呼吸疾病研究期间,他摸索出了一条中西医创新融合的道路。
1985年到广东省中医院,刘伟胜初期在急诊科工作,负责呼吸急症救治,率先在全院开展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组建纤维支气管镜室。5年后医院组建肿瘤科,他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进修,回国后勇挑大梁,负责肿瘤科建设。在医疗设备相对落后、配套设施不全的情况下,克服困难,提出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迅速开展各项工作。建科之初,收治的大多是晚期肿瘤患者,治疗手段有限,治疗效果欠佳。“只有让大家看到疗效才能留住病人”,他结合临证经验,选定肺癌作为科室首批主攻病种。在“带瘤生存”理念的指导下,开展“小化疗+大中医”治疗模式,患者的生存率明显提高。现在的广东省中医院肿瘤科已成为国家级重点专科。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刘伟胜总结的“扶正与驱邪并重”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学术思想,以及“攻补兼施,以平为期”的系统治疗原则,不仅融合了中西医的精髓,而且根据肿瘤患者不同病情阶段,提出针对性治疗方案。辨证治疗过程中,他重视扶助正气,健脾补肾,同时不忘攻邪,善用虫类药,以毒攻毒。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强调肺肠同治,常用泻下法通腑泻浊,改善症状。
刘伟胜认为中医药在提高肿瘤患者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通过全面调节身体内环境的平衡,达到“带瘤生存”的目的。
一位中年女性肺癌患者,已出现脑转移、肺内多发转移,在外院做了全脑放疗,但未曾化疗,入院后反复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到40.1℃,痰培养、血培养均未发现细菌,主管医生在多次给予抗生素抗炎、退热治疗,甚至连激素也使用了,仍高热未退。最后请刘伟胜查房指导治疗,他认为该患者属于气分高热证且夹阳明躁结,中医治疗当急则治其标,治法要清气通腑泻热,佐以益气生津,故中药处方以新加黄龙汤合白虎人参汤为主,随症加减为法。患者当日服中药2剂后,即泻下较多秽臭烂便,晚上体温逐渐下降,次日降至37.1℃。
融会新知,勇于创新
刘伟胜在肿瘤、呼吸、急症领域耕耘六十余载,凭借精湛的医术和深厚的学术底蕴,在业界独树一帜,成为备受敬仰的大家。
上世纪70年代,刘伟胜曾在广州医学院呼吸疾病研究所与钟南山院士等一起进行“新医科”的建设和研究工作。1972年,国家要求对“呼吸四科”(即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感冒)进行攻关研究。“新医科”四人里只有刘伟胜是中医,进行呼吸疾病研究期间,他融会新知,勇于创新,不仅摸索出一条中西医结合的道路,而且掌握了过硬的纤维支气管镜、ICU重病监测等西医技术。1978 年,他主要参与的科研项目《慢性支气管炎中西医结合分型诊断和治疗》获全国科学大会一等奖(集体奖)、主持《舌诊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情判断的意义》科研项目获广东省高教局科技成果三等奖。1985年,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中药颗粒剂“降气定喘颗粒”获广州市科委科技成果四等奖。
作为广州中医药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先进个人,他以中医理论阐述慢性支气管炎咳、痰、喘、炎四大主症与肺脾肾的密切关系,疾病发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肺而脾而及于肾的机理,从而设计系列处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取得良好效果。他的经验方“降气定喘颗粒” “祛痰止咳冲剂” “紫茶合剂”经十余年临床实践及验证,相继转让,投入生产,深受广大患者欢迎。
刘伟胜在治疗支气管肺癌方面,以其自创的中药方剂“消积饮”取得显著疗效,赢得广泛认可。90年代从事肿瘤专业工作,曾参与国家科委“八五”肿瘤重点攻关课题《中医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预防复发和转移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任副组长,又参加国家科委“九五”肿瘤重点攻关课题《中药莪术油微球肝动脉介入治疗肝癌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以及省级科研课题《中药莪术油介入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
抗疫先锋,医道济世
2003年,在抗击“非典”的严峻时刻,刘伟胜被选为广东省防治“非典型肺炎”医疗小组的重要成员。他积极参与制定了中医药治疗“非典型肺炎”方案,明确提出“‘非典’属中医温病范畴”,参照中医温病的辨证方法,将“非典”的治疗分为早期、中期、极期和恢复期四个阶段,从而进行个体化的辨证施治。
这一治疗方案不仅体现了刘伟胜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也展现了他对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典”的独特见解。该方案在抗击“非典”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疗效显著,超过九成的患者因此受益。
此外,刘伟胜还与香港、澳门等地医疗专家进行了深入的治疗经验交流,这些宝贵的经验被刊登在《澳门日报》《太阳报》,为全球抗击“非典”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2003年,刘伟胜被广东省委、省政府记二等功,被授予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优秀科技工作者、广州抗击非典标兵等称号。
甘为人梯,桃李芬芳
刘伟胜甘为人梯、桃李天下,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博士生导师,培养了吴万垠、张海波、李柳宁、柴小姝等一批中医肿瘤专家,林琳、韩云等呼吸病专家,以及陈海、林嬿钊、李际强等师承弟子,薪火相传,誉满杏林。
“刘老于我,不仅是学术上的引路人,更是生活中的良师益友。二十余载春秋,他不仅以渊博的学识引领我在专业领域内深耕细作,更以慈父般的关怀照亮我人生的每一个角落。” 广东省中医院肿瘤科主任导师吴万垠说,“刘老的仁慈与宽容,早已在无形中成为我人格修养的一部分,他的精神将永远照亮后学们前行的道路!”
刘伟胜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学术思想传播到世界各地。他主编《中医肿瘤、呼吸病临证证治》《肿瘤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呼吸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等著作,以及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中医肿瘤学教材,同时还参与中医急症学、西医内科学教材编写;他长期从事教学,多年来主讲医疗系本科及港台生课,如肺结核、支气管肺癌、呼吸衰竭、气胸等课程。
行医六十余载,经过刘伟胜双手医治的患者不计其数,他用一生诠释着医者的博爱和奉献,亦如春风化雨激励着一代代后辈们不断攀登医学高峰。
精诚大医,患者至上
刘伟胜心中始终装着病人,视病人如亲人。肿瘤患者常常承受着身心双重折磨,不但需要医者精湛的医术,更需要心灵上的呵护。
他常说:“面对患者,与他们交流时笑得和蔼一点,把病情解释得清楚一点,回答疑问时耐心一点,这些对医生而言,只不过是多花点时间和精力而已,但对患者而言,换回的可能就是健康乃至生命。”
曾有一位94岁高龄的患者坚持亲手将感谢信交给刘伟胜,他说,自己被诊断为肺癌已经8年了,没有经过任何西医治疗,一直服用刘教授的中药,是刘教授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给了他新生命,让一个绝望的老人安度晚年。
很多患者远度重洋专程来求诊。曾经有一患胰腺癌的加拿大籍华人,他家人拿着信求助刘伟胜,根据信中所描述症状,刘伟胜开了药方。患者依方吃了七八个月药,病情好转,多次飞的回国复诊。2002年初复诊,病灶奇迹般地逐渐缩小,这让患者欣喜不已。
即便退休后,刘伟胜常常奔波于出诊、查房、会诊,异地会诊结束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回医院出诊、查房。有一次,刘伟胜早上从外地出差回来,就匆匆赶到医院大查房。在交班时,刘伟胜突然晕厥,急予针刺人中后逐渐苏醒。大家看在眼里,疼在心上,都劝他回家休息,但刘伟胜坚持继续带教查房。他说,医生是救死扶伤的高尚职业,这个职业更要求做人诚实、正直、忠厚、谨慎,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对病人富有同情心,对自己不计较得失,愿意为人“做好事”,而不能只盯着报酬。
很多危重症患者入院后,家属经常点名要求刘伟胜开方,“刘教授看过,我们才放心”。当时已是古稀之年的刘伟胜,即便已经下班了,也总是及时来到科室,认真诊查,指导制定治疗方案。医护人员心疼地劝他:“您的工作太忙了,要不今天就不要来医院查房了”。刘伟胜只是说:“我的身体还行,患者需要我,危重患者的病情更加不等人,患者的利益高于一切。”
刘伟胜将毕生献给了中医药事业,他以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照亮患者生命,诠释了医者仁心的动人真谛,树立了医者典范!